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4月6日晚7点50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境内发生了5.1级大地震,是一次震源深度10公里的浅源地震震中,其地理坐标是北纬28.22°,东经105.03°。
这次兴文地震的震中距离兴文县城约22千米,距离宜宾市约70千米,距离成都市约278千米,距离重庆市约211千米,距离昭通市约170千米,距离贵阳市约260千米,来自乐山、内江和重庆、成都的网友都说自己感到了震动,因为地震就发生在上午,也有人说自己被“摇醒”了。
而于宜宾兴文县地震前的4月4日晚21点58分,乐山市犍为县境内(震中坐标:北纬29.36°,东经104.07°)发生3.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而在两次地震发生前,四川多地都发生过“奇怪”事件,这些事件包括但不仅限于:
1.眉山市仁寿县、内江市资中县和威远县多地发生疑似不明原因的巨响,因冲击波较大,部分居民家窗户震裂,尽管“目击者”说曾经听到过飞机轰鸣声,且巨响可能为“音爆”所致,但据有关部门介绍,并未收到报警信息,亦无用具体通知;
2.乐山发生燕子连续四天盘旋乱飞事件,当地人称自己活了数十年也未见此类"异象",而在这之前当地却有大批小蟾蜍在地上爬行的异常情况。
看了这些反常现象,一些人就把这些"地震顺口溜"和民间流传的"动物在地震前就会出现症状"联系在一起,怀疑动物们的这些不正常行为可能就是地震前兆了,那具体情况如何?其实,动物在地震前会有一些异常行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地震之前动物们都做什么了呢?它们又有哪些异常情况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在过去的五年中,年均发生了50多次3级以上的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记载,兴文县地震台震中附近200千米范围内自2017年起共有282个3级及以上地震,算上过去5年年均超50个3级及以下地震,最大震级分别为2019年6月17日于宜宾市长宁县、2021年9月16日于泸州市长宁县、2019年9月20日于泸州市泸州市长宁县,按地震台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报均为6.0级及以上强震。
而按这个“频率”计算,人们又十分担心是否还会发生较强地震。
从地理位置上看,兴文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处,是连接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结合部; 其气候湿润多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在这一区域内分布着许多高山峡谷区,这些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相对较稳定的地带。如盆地边缘等。 但从地震带上看,它属欧亚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再加上四川还有一条发育中的断裂带,所以地质比较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地处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结合部位,两板块积压相撞,地位较低的海洋板块向下俯冲,遇古老而坚硬的四川盆地时,强大挤压力分散到青海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因此在两板块结合部位东南方的中国西南地区成了中国大陆地质最活跃的地区,云南和四川是中国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除地处板块结合部位外,尚有发育较好的小地震带,如云南地震带又有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泸水-腾冲地震带、普洱-宁洱地震带和通海-石屏地震带。
四川地震带还包括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松潘—较场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理塘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带和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由于在这些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震源较浅,地震灾害常常比较严重。
然而,地处地震带不一定发生地震或较大地震。 因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里,每个地方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小地震,而且不同地区也可能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上文已经说过兴文县在震中200公里以内5年内有282个地震,大部分都在有感地震和强震中间,最大震级为6.0级,因此根据历史数据看这一地区地震一般还在一个比较正常或者比较弱的级别,不大可能引发比较强的地震。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于一些动物来说,对地震“不靠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为地震时地壳内积聚的能量以地震波(横波为"S波",纵波为"P波")形式向周围传播,但S波与P波的传输速度均比较缓慢,最快速度分别为每秒4公里与7公里,传播速度远不如电磁波每秒30万公里左右。
因此,兴文县震后,部分南充网友表示,在地震横波来临之前已经接到内江应急管理局、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单位的"地震预警"消息,建议"合理避险"。
其实,"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测"并不相同。 地震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现有科学技术的规定,人类不可能象天气预报一样,通过发射气象卫星再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分析,最终获得天气预报的天气信息,地震具有极大的"偶发性",还不能预报。
所谓"地震预警",实际上也等于一场"赛跑",实际上是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磁波的传输速度比地震波快上万倍(其传播速度几乎为光速),当地震来临时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出信号,抢先在地震波来临之前发出地震预警信息来提醒人们做好紧急避险的准备,因为提前一秒钟做好准备将极大地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
然而,由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动物预测震”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这说明,动物也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方式。科学家认为,动物的这些特殊能力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知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而,目前关于这种现象还存在着争议。 德国地质学研究中心对鸡、鸭、鹅、猪、牛、羊等130只动物在震前和震后的有关“异常反应”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动物的有关性能与地震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2021年12月份,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遭遇4.2级地震袭击,当时某养殖场监控摄像头拍摄下地震发生时惊心动魄的场景,只看到周围晃动着,然后养殖场里的大鹅就会因为发出巨响或者震动而害怕得四处乱飞,可见鹅是无法预知地震的,但是地震过后却因为发出巨响或者振动而害怕,因此利用动物来预报地震是“不靠谱”的。
摘要
地震虽为自然现象,但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还不能预测地震。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能够预知未来的生物和动物,它们通过自身感知外界环境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状态。比如人;植物等等。 而尽管动物比人类更能迅速地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但很多时候却是由于地震之后所产生的巨响或者气压和水位的改变,相比较而言,这些改变最能吸引动物的注意力,因此这并不在于它们是否能够预知地震,而在于谁能够事先察觉到地震所带来的改变。
由于当前人类尚不能预测地震,为将损失及人员伤亡降至最低,一方面应根据法律法规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使小地震可修复,中地震不破裂,大地震不倒塌,另一方面应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运用电磁波传输速度为地震波几万倍的原理在地震波来临之前发布预警信息以提醒民众做好避险准备,并加强地震逃生与自救的相关学习与练习,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延伸阅读: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做
遇地震时,应保持镇静,"先躲后撤、就近躲避",再根据所处地点和地震变化分情处理。
如果你应该在房间里快速找到一个内部结构稳定的"避震三角空间",包括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这样一个比较小且带有承重墙或者坚固书桌和柜子的空间,然后就近避开它。
若是在户外,则要选择向开阔处奔跑躲避危险,躲避围墙,电线杆,广告牌和电线,以及下水道和地下室等地下建筑,也要记住别跑回房间里去取东西。
地震过后,你不能冒险回到房间里去,因为潜在余震也会引起破坏。 因此,在进行房屋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应保证建筑物本身具有足够强度;其次要有一定刚度;第三要抗倾覆能力强;第四要能抵抗强风荷载。 同时应努力改善所处环境,包括将墙体及地面杂物清除干净,避免脱落而产生二次伤害,还需充分利用砖头或者其他硬物对墙体或者其他结构进行加固,防止其再次发生坍塌。